1984年12月5日,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,扛起了首批國家級開發區的探索重擔。
創新,成為這片熱土與生俱來的生命力。政府不是單一的主導者,而是大膽依托企業先行開拓經濟建設。正是這一前瞻性的決策,使得先于廣州開發區掛牌之際,第一批國有企業應運而生,成為建設開發區的先行者。
1984年8月21日,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開發總公司(以下簡稱“建總”,科學城集團前身)成立,開始了這段歷史的書寫。
建總成立承載開發區基本建設
改革開放春潮涌動,第一批開發區建設者懷著滿腔的熱忱,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廣州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。今年91歲高齡、曾任建總黨辦主任的白鳳璽,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,依然心生感慨。
她生于東北,15歲參軍,19歲來到廣州,22歲轉業,51歲調任廣州開發區。1984年,廣州開發區籌建之際,市委組織部一名老同志找到了她,說開發區需要人,希望她來做貢獻。聽到組織需要,白鳳璽二話沒說,便到開發區籌備組報到,當年12月調任建總。
起步初期的廣州開發區,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,偏僻遙遠、蕉林遍野,人稱廣州的“西伯利亞”。要將一張白紙建成一張藍圖,人們隱隱約約感覺到,如果依靠政府用純行政手段開拓經濟工作,“老一套”方式已不符合改革的精神。
開發區早期管委會的機構設置比較精簡,類似現在所說的“大部制”,共設一辦三處(辦公室、綜合經濟處、人事處、條法處)三大公司(建總、工總、商總)。這三家國有企業按市場經濟辦事,做好基本建設、工業實業以及商業、進出口等服務業。
建總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,亟需大量工程師,而人才短缺就是整個開發區面臨的普遍情況。在最初階段,國有企業的人才吸納是由市委組織部推薦來的,但這遠遠無法滿足開發區迅速發展的需求,這才有了后來的改革創新,通過報紙刊登招聘公告,引起了社會的轟動。
白鳳璽剛好經歷了這個轉變的過程,接受組織部調任后,她在建總任人事部經理,擇優錄取人才。
“有些人從外地來到廣州開發區,他們最遠的可能來自江蘇,他們認為這里需要人,”白鳳璽說,一方面,開發區待遇是比普通單位高,也比北方地區高,客觀上能吸引外地人才,但另一方面,開發區實在位置偏遠、交通不便、生活艱苦,“人能來就不錯了?!?/p>
建總剛開始人員很少,白鳳璽在一個本子上逐個登記入職的名字,到她退休的時候,本子上已有八九十人。
花3年時間將西區填高3米
為了極大提升建設效率,開發區在人事方面再有突破創新。三大總公司的總經理,全部都由管委會籌備領導小組的幾位領導兼任。這個組織框架有利于開發區“依托母城”,辦事情可以一竿子插到底,效率非常高。
廣州開發區黨委委員、廣州開發區建設開發總公司黨委書記、總經理董明訓,同時也是廣州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,因此在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,自己就能協調,能全力推進開發建設速度。
作為第一批踏過荒灘蕉林的創業者,董明訓見證了開發區爬坡過坎、開拓創新的奮斗史。在2024年3月舉行的“潮起40年·親歷者說”系列主題活動中,他深情回憶起那段吹沙填土的歲月。
80年代,廣州開發區西區為軟土地基,淤泥層達20多米深,在淤泥中打地基異常艱苦。
董明訓回憶道:“我們花3年時間,把整個西區平均填高了3米,除挖掉北邊將軍嶺三個山包取土石外,還把東江、珠江江底的泥沙連水一起抽上來,待水退后留下沙子,早期的西區工地就像一片沙灘。我和同事龍義(時任廣州開發區建設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)踏勘現場時,穿過蕉林,常常被污泥粘住了鞋底,我穿爛了兩雙棕黃色的塑料涼鞋?!?/p>
在轟轟烈烈的建設初期,建總已將“拓荒牛”精神深深融入血脈。據歷史資料,建總初期只有區里給的30萬元開辦費,注冊靠信貸資金,經營資金也全靠貸款,基本上屬于白手起家。修路、建橋、蓋房子、蓋廠房、鋪水管、鋪電纜,能擠出來的財力、物力,都放在基本建設中。
一陣陣機器的轟鳴聲,逐步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,廣州開發區走上了崛起之路。
建總第一個辦公地在海員俱樂部
40年前,到廣州開發區工作,路途遙遠而費時。
早上7點出發,途徑一條經常塞車的新港路,再換乘公務車,也要10點左右才能到廣州開發區西區,有時趕到已是午飯時間。
那時西區沒有什么建筑物,而黃埔新港碼頭旁邊有個配套設施——海員俱樂部,建成后空置在那里,于是廣州開發區籌備領導小組租用了這棟大樓,簡單裝修了一下,從東方賓館遷至海員俱樂部,作為成為開發區管委會早期建設的指揮部。
建總的第一個辦公地點也是在海員俱樂部。白鳳璽當時住在越秀東湖,每天7點準時出門,先坐公共汽車到天河,再集中搭通勤客車抵達,有些同事住在中山八路,為了不遲到要更早出門。
海員俱樂部的辦公條件很一般,桌椅不夠,都是臨時到處湊合?!按髽鞘墙鑴e人的,連桌子椅子都是借的,”白鳳璽笑道。盡管條件艱苦,但大家并沒有抱怨,以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,投入到了一項能夠改變這片土地命運的偉大事業中。
1992年,白鳳璽光榮退休,至今還珍藏著廣州開發區、建總以及其他單位當年頒發的優秀黨務工作者等一批證書。前些年,她回去看了一趟昔日工作的地方,從前的農村小草房已變成連片的高樓大廈,“我覺得非常了不起?!?/p>
今天,當人們回望過去,那段奮斗拼搏的歲月再度從記憶深處涌現,激發起內心的共鳴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奮斗的精神永遠不變;無論前路多么崎嶇,拼搏的勇氣永遠不減。
【寄語】
我們需要繼續為集團奮斗,需要奮發圖強。繼續發揚開發區的優勢,精干、團結、奮斗的精神。(集團)未來會發展成更加頂尖的企業。
——白鳳璽(曾任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開發總公司黨辦主任)